法治光耀平安河南 以良法促善治 厚植法治沃土 金秋十月,郑州黄河花园口法治文化公园。 邙岭逶迤,大河滔滔,滩地水草丰茂、堤岸林木葱茏。每逢周末,这里就会成为市民流连忘返的打卡地。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牢记殷殷嘱托,河南以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为牵引,以实际行动开启新一轮黄河治理的新篇章,擦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 2021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目前,《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进入送审阶段;省内黄河流域所有环境资源案件交由郑州铁路两级法院集中管辖;“河长+检察长”制纳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河南省“十四五”规划。 一次次起草、一遍遍审议,立法始终紧跟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节拍,为保护黄河壮美安澜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9月1日,《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为一家科研单位的发展“量身打造”立法护航,在全国尚属首例。 该条例专门作出制度安排,赋予科研主体和人才更多自主权,释放其创新创业激情和才智;建立相关的保障促进机制,对引进人才的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给予优先保障等,极具含金量。 我省围绕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立法,先后颁布了《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河南省教育督导条例》《河南省行政处罚听证办法》等一大批地方法规和规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织就“法治之网”。目前,全省现行有效的党内法规180余部、地方性法规470余部、政府规章近300部,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规章制度体系。 从开门立法推动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到执法司法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法治河南建设步履铿锵。 为政者应先奉法。 8月29日下午,随着清脆的法槌声敲响,一起土地行政处理及行政复议上诉案在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洛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出庭应诉。 “告官能见官,出庭又出声。”我省行政机关负责人一审出庭应诉率从2018年的29.3%提升至2021年的57.6%,南阳、濮阳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90%以上。2021年,我省出台《河南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规定》,进一步做出加强和规范,明确六种情形“官员”必须出庭应诉。 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依法行政督导平台,法治政府建设从关键环节入手,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断强化。今年,我省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再添重要举措。8月12日,省政府与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常态化府院联动工作机制》,要求政府系统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全面提升执法人员法治素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府院联动有力促进行政执法水平提升。全省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全省39724名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2021年,全省行政机关败诉率降至历史最低点,反映出行政执法水平逐步提升,赢得了行政相对人的信任和尊重,大量行政争议得到实质性化解。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法治化营商环境在河南成为耳熟能详的高频词。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明确“九要九不得”,彰显了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河南新标识的坚定决心;33个省级行政执法部门制定并公布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清单,为企业吃下“定心丸”;省委政法委印发《充分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作用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从五个方面细化20项重点任务,助推我省经济发展提质提速。 一组数据为河南法治化营商环境写下生动注脚: 2021年以来,全省法院涉企民商事案件平均办理天数压缩至45天。317家企业通过破产重整、和解程序实现新生,通过重整共清理债务1400余亿元,保留工作岗位5万余个,盘活资产373亿元,清偿各类债权794亿元。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运用法治力量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 一场“种子保卫战”被最高人民法院选为种业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河南省农科院将“郑单958”玉米杂交种,许可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在一定期限内销售。德农公司在取得经营许可证后,在甘肃省开始大量生产、销售。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母本品种权人提起诉讼,状告德农公司在授权期限截止后,未经许可使用母本生产、繁育“郑单958”玉米杂交种,构成侵权,要求德农公司赔偿4952万元,最终获得法院全额支持,传递出加大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的强烈信号。 全省法院围绕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种业种源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恶意、重复侵权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2021年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16593件,有力保障了我省创新驱动发展。 维护公平正义 保障法治权威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深情寄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司法机关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严格落实司法改革,积极推行司法公开,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共享公平正义的阳光。 “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电梯劝烟案”,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并获得这样的评价。 明辨是非,秉公司法,方能惩恶扬善。近年来,我省多起判例或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或被列为全国典型案例。每一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案件,都是一堂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这些判决捍卫了法治精神,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 司法公正更加可感可触。2020年以来,河南检察机关坚持“应听证尽听证”原则,实现检察听证全覆盖,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共开展听证案件2455件,让案件当事人充分感受到司法的公开透明;坚持“监督纠错与维护裁判权威并重”,在推动诉源治理、社会治理方面释放出强劲动能。 公平正义从一纸裁判变成“真金白银”。执行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阶段。2018年以来,全省法院执结案件291.32万件,执行到位4507.05亿元,以拒执罪判处4928人,形成了打击逃避、规避执行行为的强大声势,有力维护了法律尊严。 法治力量支撑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省高院会同省公安厅、省发改委等实施联合惩戒,近年来,全省法院累计发布失信名单230.5万例,限制高消费239.53万例,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乘坐飞机、高铁306.45万人次,促使一大批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义务,为诚信河南建设注入了强大司法动能。 群众身边“小变化”,法治河南建设“大实效”。 商丘的徐先生着实想不到,不到10分钟时间,他通过网络办成了跨域立案,免去了往返近4500公里的舟车劳顿。不久前,在睢阳区法院法官指导下,徐先生拿起手机,轻点小程序“河南移动微法院”,向云南省丘北县法院顺利提交了诉讼材料。 数字赋能让司法服务插上“智慧翅膀”,曾经的“立案难”变成“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曾经的“事难办”变成“一站式服务、异地可办、一网通办”,行政诉讼渠道更加通畅,法律服务更加方便快捷,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谢谢检察院给困难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范县检察院的检察官来到案件被害人的老伴乔大爷家中,为老人送上1.5万元司法救助金,乡亲们见证了这感人的一幕。 这份司法温暖得益于省委政法委牵头组织的全省政法系统爱民实践服务承诺活动,10年来已累计推出便民利民举措400余项。 “一码通”服务让律师轻松进出法院;检察室、检察联络站,检察联络员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公安部门提供交通事故证据材料网上查阅复制;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统一城乡标准,让“同命不同价”成为历史;司法行政机关降低特殊困难群体司法鉴定收费标准…… 有呼必应,一诺千金。每一项改革,每一条举措,都述说着司法文明的进步,映照着守护公平正义的初心。 守护平安河南 擦亮法治底色 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围绕平安建设,我省创造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出一条极具特色的“河南路径”。 扎实开展“三零”创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扎实开展“三零”平安单位(村、社区)创建。号令即出动若风发,一场轰轰烈烈的争创活动迅速在河南全面铺开,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能力作风的“练兵场”,各地各部门把“三零”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落小单元、落细任务。在城乡社区,在大街小巷,广大政法干警、平安建设工作者联系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排查整治隐患,织密治安防控网,用脚步丈量责任与担当,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平安指数。 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我省以“一村(格)一警”机制为抓手,基本建成派出所、警务室、警务工作站三级警务架构;全省选配1.3万余名法律服务人员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实现了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省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全部完成提档升级,并与省综治中心实现纵向贯通。 群众看平安,关键看治安。近年来,我省不间断开展“平安守护”专项行动,以“大巡防”体系为基础,整合各种巡逻力量,走上街头,屯警街面,严格落实“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始终保持对突出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震慑态势。“下了夜班,看到大街上巡逻的民警,心里格外踏实。”洛阳市民刘先生道出了群众的“安全感”。 黑恶不除,则百姓不宁。专项行动期间,全省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215个、恶势力犯罪集团和团伙1299个,李含富涉黑案、王三庆涉黑案被全国扫黑办作为典型案例发布。对“黑财”坚决清缴,仅2021年全省法院就执行到位涉黑恶财产16.2亿元。常态化扫黑除恶稳步推进,中原大地天空更清朗,社会正气更加充盈。 筑牢反诈“防护网”,守护桑榆霞满天。根据全国统一部署,自今年4月份开始,省委政法委迅速在全省组织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坚持宣传教育、依法打击、整治规范“三箭齐发”,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源头治理侵害老年人权益乱象,强力推进养老诈骗犯罪预警防范,倾情守护“夕阳红”。快速有效的打击形成了强大震慑,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共侦破养老诈骗案件2010起,打掉犯罪团伙276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512名,一审判决135人,累计为群众挽回损失6.9亿元。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来自2021年的一组数据,印证着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安全感: 全省公安机关共发起“雷霆行动”12次,震慑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带动打防刑事犯罪工作整体提升,确保了全省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全省检察机关深度参与开展“断卡”行动,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4467人,办理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915件;督导排查窨井设施752万个,督促整治“病害井盖”34万个。 全省法院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判处罪犯4648人,审结一审环资案件13536件;审结一审金融借款、民间借贷、证券保险等案件293656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数据的背后,凝聚了辛勤与付出,彰显了全体政法干警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担当“本色”,提升了中原大地的平安“成色”。 提升治理水平 绽放法治光芒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平安建设努力的方向。 2022年春节前夕,省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我省基层社会治理特点,在全省开展“六防六促”专项行动。“防情感纠纷,促人际和悦;防家庭纠纷,促家人和睦;防邻里纠纷,促社会和谐;防债务纠纷,促经营和顺;防物业纠纷,促小区和美;防疫灾纠纷,促群众安全和康。”一场查隐患、防风险、促和谐的“民心行动”迅速在全省基层扎实展开,各级党员干部进村到户、入社区进楼栋,做细做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带着真情、依法依规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走进焦作市山阳区定和街道的丰收小区,群众自豪地介绍:“近年来,小区没有一起纠纷闹到法院,大伙都说我们是‘无讼小区’。” 作为包片法官,山阳区法院执行局局长廉玉光每周都会来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指导调解技巧。社区干部感触颇深:“法官有专业知识,比我们能说到点子上,不打官司不花钱,在家门口就把矛盾化解了。” 随着《河南省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条例》的颁布实施,我省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各级党组织带领下,各地各部门和政法系统密切配合,协作联动,促进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汇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劲动力。 5万多个调解组织、34.7万名网格员活跃在群众身边,搭起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69.7万名志愿者和46.9万名乡村治安巡防员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的“轻骑兵”。 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市域治理现代化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推进“四治融合”,通过控新治旧、标本兼治,把群众的“小家”守好,把河南的“大家”护好。 在郑州,“最多跑一地、一码解纠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让群众拿着手机就可以反映诉求、线上解决;在新乡,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优化网格化管理体系,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在洛阳,公民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等“十大工程”如火如荼,“德治之花”持续激发市域社会治理内生动力;在濮阳,“三诊”工作法变“上访”为“下访”、“接访”为“走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处理在基层。 “咱国家出了民法典,学法懂法心里明……”宝丰县城关街心花园一角,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金素珍组织的法治曲艺表演总能迎来阵阵掌声。 全民守法,普法先行。十年来,我省圆满完成“六五”“七五”普法规划,“八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局面基本形成。 从一家企业到一个行业,从一处社区到一座城市,在广袤的中原大地,法治精神正在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亿万中原儿女尝足了和谐生活的甜美。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新征程的号角正在吹响,中原儿女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法治河南,必将在法治轨道上奋力书写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为了中原大地和谐安宁 ●以“三零”创建为总牵引 中原大地,平安是最温暖的基调。从城市到乡村,一串串和谐音符奏出高质量发展的交响乐,一幅幅和美画卷勾勒出平安河南的绚丽图景。 打造平安河南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民心工程。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将平安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努力提升平安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三零”创建为总牵引,以“四治融合”为路径,扎实开展“六防六促”,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下滑动查看↓↓) □河南省委法律专家库成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张帅梁 公安“放管服” 2015年11月1日,河南公安“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新生儿出生入户登记“全省通办”;驾驶证电子化,证件使用更便捷;更多服务“一网通办”“一门通办”……10年来,河南公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从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出发,不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出一大批便民利企政策措施,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暖心服务。 (上下滑动查看↓↓) 方便!更多业务“网上办” 9月初,65岁的周口市民李大爷遇到了难事:行驶证丢了,听说可以网上补办,可他不会上网,怎么办? 几天后,他收到了快递,里面是崭新的行驶证。原来,2021年6月1日起,河南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可使用亲友的“交管12123”APP账号,由亲友代办多项车驾管业务。李大爷的孙女通过APP,为他补领了行驶证。“点点手机就把业务办了,真方便!”李大爷说。 在河南,更多公安政务服务,动动手指就能办理,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网上办,省去了路途奔波,办事效率还特别高。”近日,在外地工作的安阳市民李先生,在网上申请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派出所经后台信息审核后,第二天李先生就收到了快递发出的通知,“没想到这么快!” 据了解,2015年11月1日,河南公安“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通过公安“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或“河南警民通”APP,为广大群众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全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网上公安政务服务平台。 依托该平台,目前与群众生活最密切的新生儿出生登记、户口迁入迁出等户政业务均实现了所需证件材料网上审核,预约办理;临时身份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业务可以全程网上办理。 贴心!定制服务个性化 如何让宏大的改革于细微之处呈现?新时代的河南公安“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聚焦到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上来。 2019年4月24日,“郑州警民通”办理居住证“一次不跑”业务正式上线。同时,推出居住证个性定制服务,在办理居住证的每个时间节点向群众推送消息提醒,告知办理进度。 每年高考、中招前夕,是学生办理身份证的高峰期。为了方便学生办理身份证,我省多地警方推出了“流动办证机”,实现了居民在家中、学生在学校就能办理身份证,不用再去辖区派出所。 新形势下,河南公安机关持续推进公安工作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更多满满科技范儿的服务让群众直呼贴心。 针对用户使用习惯进行个性化定制和主动推送服务,打造群众个人的“网上警局”;引入“淘宝式”用户评价体系,群众可对民警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真正将监督权交给群众……“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公安大数据在“放管服”改革中绽放出绚烂之花。 扩容!便民服务无止境 “阿姨,您好,请出示您的身份证。”9月1日,户口在山东的李阿姨在新蔡县公安局出入境接待大厅,仅用一张身份证便完成了护照和往来港澳通行证的办理手续。 自2019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往来台湾通行证等出入境证件实行“全国通办”。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群众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梦想成为现实。 今年3月,河南公安机关推出便民惠企“双十条”:推动无犯罪记录证明异地办理,办事群众无需再返回户籍地办理;推行交通事故证据材料网上查阅复制服务,方便当事人加快处理交通事故;开辟“助企服务绿色通道”,提供“上门办”“加急办”等服务。如此给力的举措不是孤例,从2015年至今,河南公安机关每年都会结合群众的急难愁盼推出批量惠民之举,今年已是第8年…… 10年来,河南公安机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将业务延伸到末梢,将权力下放到基层,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水平。公安机关“放管服”改革持续发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专家点评 □河南警察学院治安系主任、副教授 张红晓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公安机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相继出台一系列利民惠企举措。我省近年来的公安“放管服”改革呈现以下特点。 从传统人工向技术赋能转变。公安工作如果只用“入户走访、人工识别、窗口登记”等传统方法,无法高效实现“放管服”改革目标,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公安工作赋能,为我省户籍业务“全城通办”、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相关便民服务“一网通办”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从各自为战向合成作战转变。在技术支撑前提下,公安“放管服”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管理格局,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集体研判、合成作战”的警务一体化流程再造,实现了从“信息孤岛”“各自为战”向“全时空联办通办”“一站式”办理的转变,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从刚性执法向审慎包容转变。近年来,我省公安机关出台了“告知承诺制”“包容审慎执法”等一系列措施,解决“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治理难题,大力推行“严而不苛、宽而有序、管而有为、寓服务于管理”的柔性执法、人性化执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为民宗旨。电子证照广泛应用、专办“办不成”事项等一系列有温度的优化改革措施,反映出公安机关瞄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事项,对百姓反映最频繁、最难以解决的事情攻坚克难,体现出公安机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公安机关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过程中,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亲历者说 □新蔡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民警 田唤醒 为公民办理出入境业务、港澳台二次签注制证,日常材料上报、信息收集……这是我的工作日常。 我2014年入警,8年来,我和同事们一直坚持“出入有境,服务无境”的工作理念,我参与了出入境业务的一系列新举措的实施,目睹了一系列新变化。 材料更简化,群众办事更省心。现在群众前来办理护照,只需要拿上身份证就可以了,无需再像之前一样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和其他证明材料。 节省办事成本,二次签注免费邮寄。以前群众办理港澳台二次申请签注业务,证件制成后需要邮寄时,需要群众自掏腰包,现在只需在办理业务时登记一下邮寄地址,免费邮寄,让群众得到“实打实”的实惠。 还有很多暖心的小细节:免费照相、免费复印服务、网上预约、一窗通办…… 硬件设备不断升级,在我们的办事大厅设有二次签注机,群众来这里可以实现自助办理,即办即走,整个过程不超2分钟;得益于自助填表系统终端,办事群众可以自主填报,既缩短了群众的办证时间,又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对于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总是尽力而为。今年8月底,有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马上要开学,匆匆赶来咨询能否快速拿到护照,我们按照相关规定为其开辟加急办理的绿色通道,确保了他在开学之前顺利拿到护照。 一系列便民改革措施,赢得了群众真心点赞。每当看到他们满意的笑脸,我也成就感满满。 □焦作市公安局治安和出入境管理支队户政大队大队长 杨雪莲 公安机关的户政部门是彰显公安机关形象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户政大队主要负责全市户籍政策的制定、“放管服”改革措施的落实推进以及对基层户籍室进行业务指导等工作。 让群众对户籍工作更满意,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为此,我们建立了疑难户籍问题集中会商与工作机制,即派出所户籍室在办理户籍业务的过程中负责收集群众咨询、投诉的问题,由户籍民警将这些疑难问题反馈给我们,我们有针对性地去研究政策,寻求突破,解决问题。 请看这样一系列举措:办事群众如果手续不全,我们在通过系统查询到其具备相关资质后,可为其“容缺”办理相关业务;群众办事时忘带身份证,可以刷脸识别身份;群众有事来不了现场,我们通过手机与其进行视频对话,核实相关信息资料后为其办理业务…… 现在的派出所户籍室不仅能办理户籍业务,还能办理出入境、车驾管等业务,实现了“一门通办”;办理居民身份证不用再回户籍地,实现了“全城通办”……一系列服务创新,真正让老百姓实现了少跑腿。 同时,服务效率提高了。办理居民身份证,由最初的60天拿证到现在最快一周就能拿证;办理临时身份证从原来的3天拿证到现在的当场办理、立等可取。 提升服务水平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让户籍工作流程更简化、服务更规范,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我们一直在路上。 “豫”见藏蓝 今年上半年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全省广大民辅警倾情护航发展,助力中原更加出彩的十年。 十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忠实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执法、为平安尽力,在系列大考中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合格答卷。 (上下滑动查看↓↓)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9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淅川县陶岔村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枢纽,恰遇淅川县公安局陶岔派出所民警在渠边巡逻。自2014年开闸放水以来,陶岔派出所直接服务、专职保卫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枢纽,全力以赴守护着渠首重点区域的绝对安全。 “守护清水北上是我们的重大责任,我们会时刻守护,不辱使命!”民警们话语铿锵。 “以‘黄河行动’为载体,我们不断健全完善‘河长+警长’工作机制,持续打造警政、警民‘治水共同体’,全力服务保障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六稳”“六保”,锚定“两个确保”、服务“十大战略”,河南公安机关坚持围绕大局研究谋划推进公安工作,在服务大局中彰显担当作为,在融入大局中提升工作质效。 打赢系列安保硬仗。从庆祝建党100周年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到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郑州主会场……河南公安机关始终扛稳扛牢维护安全稳定第一职责,做好重大活动期间的安保工作。 服务保障防汛救灾。面对2021年极端强降雨,省公安厅启动高等级勤务,动员民辅警全力开展抢险救灾、救助群众、交通疏导等工作。 护航企业促进发展。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暨万警助万企”活动,全省1.4万名民警分包联系1.6万家企业,立足公安职能,架起警企“连心桥”。 人民至上 彰显为民情怀 金水路是郑州市区的交通主干道,今年入夏以来,路上的警察更多了,警灯闪烁的警车、穿梭在车流中的公安铁骑,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安全感。 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河南公安机关迅速行动,坚持严字当头、重拳出击,推动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向纵深开展,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到警察在实干、平安在身边。 平安不平安,群众最有发言权。河南公安机关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打防结合、服务为本、综合施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 抓好严打严防严控。什么违法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违法犯罪,什么治安问题集中就着力解决什么治安问题,以“雷霆行动”为牵引,严厉打击盗抢骗、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持续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平安创建 贡献公安力量 太康县老冢镇大沃张村张某营与张某兵因宅基地排水问题,邻里矛盾持续多年,今年9月,老冢派出所民警召集双方当事人、村委会干部、网格员共同参与调解,最终双方同意各让一步,一场积怨就此烟消云散。 “把派出所工作全方位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之中,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工作,既有利于派出所主责主业的落实,也有助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更好维护社会平安稳定。”老冢派出所副所长刘记道出心中感触。 近年来,河南公安大抓基层基础,持续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全面提升公安机关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夯实筑牢基层基础。持续深化“一村(格)一警”,优化派出所职责权限,让派出所最大限度将精力投入服务群众、基础防控等工作,集中精力办好群众身边的“小案”“小事”。 化解矛盾促和谐。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积极开展“三零”平安创建等活动,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今年上半年,全省公安机关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86万件,化解率96.76%。 警民携手联动共治。抓好群防群治,组建7.69万个治保会、5.6万支专兼职巡逻队,建立“一村(格)一警一连”联动机制,最大限度融合汇集基层治理力量,社会治理更加有效,基层政权更加稳固。 “一村(格)一警”机制是平安建设的有力抓手,是一条符合河南实际、行之有效,且能够解决突出治安问题的新路子。 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以“一村(格)一警”机制下的“两任”为例,社区民警进入村(居)“两委”班子后,能够充分利用公安民警和村(居)干部的双重身份,参与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为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强大保障。 有利于构建融洽的警民关系。作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之一,社区民辅警身穿制式服装,工作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搭建起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最坚实、最紧密的桥梁纽带,构建起融洽的警民关系,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有利于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一村(格)一警”机制为公安基层提供了一系列警务资源和保障。我省通过“警务室标准化建设”“一村(格)一警+品牌工程”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极大缓解了长期困扰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的人、财、物短缺难题,取得了工作实效。 有利于提升群防群治效能。“一村(格)一警”机制持续推进警务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不断强化群防群治和常态化走访工作,破解了长期以来群众无人组织发动、公安机关“单打独斗”的难题。通过组织动员、培训宣传等方式,社区网格员、保安、快递小哥等群防群治力量在治安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平安守护联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践行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社区警务思想。 交警工作事关群众出行安全。为确保群众出行平安,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在努力,而这些年公安交管领域的一些变化和进步,也让我感到自豪与欣慰。 首先,执法更加人性化。比如,机动车违停,在以前就是直接处罚了事,而现在,对首次违停者,我们主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不再进行处罚。 其次,执法更加智能化。得益于硬件设备的改造升级,现在,我们可以按照路面智能抓拍系统上报的车辆信息,提前获知路面上的哪辆车存在交通违规违法行为,从而开展精准排查;同时,我们指挥大厅的智慧大屏上可以实时显示城区主要路口的交通情况,为我们科学布警、快速反应提供保障。 再次,服务理念大提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们从2018年开始设置护学岗。每到上下学的时候,总能看到我的同事们在城区的中小学校门口疏导交通,护送学生们安全过马路,刮风下雨,从未缺席。学校门口严重的交通堵塞不见了,交通状况大为改观。每次执勤时听到群众说“有了这个护学岗,孩子们上下学我们放心多了”,大家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 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下我们为危重病人开辟的“生命通道”。每次拉响警笛为病人的生命争分夺秒时,我们的内心总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在,群众对公安的信任感大大增强,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警车开道,他们会第一时间拨打110求助,我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虞城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所长 张磊 派出所是平安建设的前沿阵地,10年来,我所在的城关派出所发生了很大变化。 城关派出所辖区有12个居委会,实际管理人口10万多人。为了做好管理工作,我们花了不少心思。“科技+脚板”是我们的工作诀窍。 从2012年到现在,我们不断完善升级辖区的治安防控网络,目前已经达到了整个辖区无死角。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们的执法办案效能大幅提升。 依靠脚板,“一村(格)一警”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民警们走村入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宣传防范电信诈骗的相关知识。同时,加强巡逻力量。除了白天的常态化巡逻之外,从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以车巡步巡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部位、背街小巷等开展巡逻,力争减少辖区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 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力量。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建了物业群、保安群等,让这些“群”成为联防联控的新阵地;另一方面,发动辖区居民、物业工作人员、保安等积极参与,增强社会治安力量。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带来的变化也很明显: 治安状况持续向好,接警量明显下降,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现象很少见了,群众无论是早上锻炼还是晚上休闲,都是一种安然自得的状态。 矛盾纠纷化解更加及时规范。形成了一套多方参与、行之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热情在提高。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巡逻、化解矛盾纠纷,成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黄河安澜中的检察力量 涉黄河案件集中管辖 (上下滑动查看↓↓) 打破行政藩篱化坚冰 小鸟掠过静静流淌的黄河水,不远处东明黄河大桥巍巍矗立着,站在濮阳市和山东省菏泽市交界G3511东明黄河大桥下游黄河滩岸边,濮阳第一河务局副局长赵树坤感慨地说:“多亏铁检机关的推动,现在浮舟全部撤离,行洪安全有保障了!” 这片区域曾堆积着数千吨浮舟,影响行洪安全,但因其是山东省外“飞地”,历史遗留问题多、执法管理难度大。去年12月底,水利部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向黄河水利委员会下发督办通知书。 也是在同一时期,省人民检察院、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就进一步加强协助配合推动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达成协作意见。河南黄河河务局依据该协作意见,向省人民检察院书面移送了问题线索。因此事涉及河南、山东两地政府、河务等多家单位,省人民检察院决定由郑州铁检分院履行公益诉讼诉前调查职能。 一场紧锣密鼓的跨区域办案开启了,经详细调查,郑州铁检分院依法向濮阳县人民政府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并同时向最高检第八检察厅书面汇报案情。最终,威胁行洪安全的浮舟被移除。 郑州铁检分院检察长冯跃卫说,我省将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支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和黄河河务局申请执行的非诉行政监督案件集中由铁路检察机关管辖,打破行政壁垒,极大提升了办案质效,推动解决了一批历时已久、难度较大、社会关注的“老大难”问题。 “河长+检察长”聚合力 “以前,滩区都让人圈起来建鱼塘,空气都是臭的,路面也让采砂的大车压得坑坑洼洼。现在,鱼塘、养殖场都被拆了,新修的路又宽又平……”谈起家乡的变化,家住新乡市原阳县黄河北岸的李大爷高兴得合不拢嘴。 变化得益于“河长+检察长”制度。这项制度以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河湖治理协作联动为主要内容,剑指黄河流域“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 在李大爷的家乡新乡,两级检察机关上下联动、组建办案专班,重点开展非法采砂挖砂、非法侵占防洪工程、养殖污染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有效加强了黄河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生态保护。“河长和检察长携手,形成司法力量与行政力量的合力,解决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了1+1>2的河湖治理效果。”回忆起当初的情形,新乡市水利局工作人员感慨不已。 实践出真知。2020年年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将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制纳入2020年度重大改革事项;省委改革办、省人民检察院、省河长办共同制定了《河南省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制改革方案》,并发布实施;“河长+检察长”制已被写入最高检和河南省“十四五”规划。 “一个拳头”到“四个拳头” 今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10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其中,由郑州铁检院提起公诉的新乡某化工企业向黄河河道倾倒危险废液案上榜。该案中,涉案企业被判承担生态环境损害金等费用上千万元,多人获刑。 “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在办理案件时遇到可能涉及刑事犯罪情形,主动及时向刑事检察部门移交线索,刑事检察部门对于可能涉及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情形,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强化衔接,通过‘惩治+修复’,有效加大环境资源保护力度。”省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副主任罗瑞说:“‘四大检察’协同发力,意味着保护治理已由过去的公益诉讼‘一个拳头’变成了如今的‘四个拳头’。” 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段文龙表示,我省检察机关将扛牢服务保障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政治责任,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更好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专家点评 深度协作释放检察 公益诉讼治理效能 □郑州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检察公益诉讼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张嘉军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改革部署,也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创新。 近年来,在我省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河南、法治河南中,我省检察机关立足公益诉讼督促之诉、协同之诉的职能定位,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沟通,推动跨区域跨领域深度协作,打破行业治理藩篱,使公益诉讼治理效能在更广阔空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得到发挥,有力维护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助推了国家战略实施。 加强制度设计、深化外部协作,我省与黄委会、河长办、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等行政机关强化衔接配合,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调查取证、联合督办等方面开展协作,尤其是创新实施“河长+检察长”制,形成多方参与、部门联动的河湖治理新格局。加强区域联络、深化内部合作,联合周边省份检察机关分别会签文件,推动建立跨区划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建立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公益诉讼起诉案件集中管辖机制,加强与刑事、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内部衔接配合,推动“四大检察”一体化融合发展。同时,强化公众参与工作机制,推广圆桌会议、整改效果第三方评估等工作机制,落实全过程民主。 从功能上讲,检察公益诉讼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其治理效能不可能依靠“单打独斗”实现。我省检察机关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形成叠加效益,符合公益保护制度的内在逻辑、顺应法治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亲历者说 做“幸福河”的守护者 □原阳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侯晓熠 作为一名基层检察院检察长,巡河是我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这段时间秋高气爽,每当我站在沿黄生态廊道上,看到一片丰收景象,看到老百姓脸上洋溢的喜悦,就会特别深刻地感受到,“母亲河”就是一条“幸福河”。 检察机关是公共利益的代表。面对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如何以检察之智为母亲河筑牢司法屏障,是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按照最高检和省检察院的部署,原阳县检察院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及治理“回头看”,积极探索“河长+检察长”依法治河新模式。 几年来,省检察院移交给我们的2694个涉黄河流域畜禽养殖污染线索,已全部整改销号;针对黄河河道内非法采砂严重现象,我们发出检察建议,督促责任单位依法行政立案20起,移交公安机关刑事立案10起;办理的督促规范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行政公益诉讼案,被评为“2021年度检察公益诉讼优秀案例”,办理的“违建制砖厂破坏黄河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被作为省检察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公益诉讼系列案组成部分上报最高检……我们就这样在办好每一起案件中诠释着检察担当。 中原大地上,母亲河欢快地奔涌向前,做“幸福河”的守护者,很幸福。 凝聚多赢共赢的共治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北站调度车间党总支书记 郅慧 我在铁路系统工作,与河南省人民检察院郑州铁路运输分院打交道比较早;从2017年至今,我连续两届被聘任为人民监督员,常受邀跟随检察机关前往黄河流域展开调研、参加相关案件听证会。可以说,这些年,我见证着检察机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所做的努力,尤其是探索建立跨区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所取得的实效。 2021年9月,最高检发布了第二十九批指导性案例,其中,河南省人民检察院郑州铁路运输分院督促整治违建塘坝危害高铁运营安全行政公益诉讼案让我印象深刻。在这起案件中,郑州铁检分院依法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对影响高铁桥梁安全设施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同时制定符合铁路安全标准的根本性整治方案,消除高铁运营安全隐患。 我国行政区划明晰,然而,江河湖海、崇山峻岭、沙漠高原等各种地理生态系统边界经常和行政区划边界不一致,这给生态环境的系统保护带来困难。我省检察系统牢固树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理念,将黄河沿岸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案件和刑事案件交由郑州铁检分院集中管辖,发挥了铁路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划的管理体制优势和办理涉铁案件的专业优势,实现了较好的办案效果,也促进了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 希望检察机关继续探索跨区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与其他部门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形成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全面治理格局,进一步凝聚起双赢多赢共赢的共治力量。 磨砺法律监督利刃 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检察机关共通过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发现监督线索并监督立案639人 (上下滑动查看↓↓) 公安检察联合,织密法律监督网络 以高质量司法营造 “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以来,全省法院 (上下滑动查看↓↓) 建设法治政府 2015年以来 (上下滑动查看↓↓) 健全机制 让依法行政成重要标尺 作为一名执业超过30年的律师,李煦燕今年再次被聘为省政府法律顾问,这也是她第二次担任这一职务。 2015年12月,省政府印发《河南省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暂行规定》,建立法律顾问制度,2017年、2022年两次聘任法学专家、律师为省政府法律顾问,助力政府实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打造法治政府,要用法治为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 近年来,我省制定《河南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并成立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让依法行政成为重要标尺。为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我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河南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培训重点内容,省政府建立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全省政府常务会议和部门办公会议学法常态化长效化。 2015年以来,全省法治政府建设培训班已举办7期,培训1500余人,全省组织40余万人次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试,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我省还创新实行“1543”立法工作机制,强化对设区的市政府立法工作的指导督促,提升政府立法水平。 为促进权力规范透明运行,我省严格落实政府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制度,2021年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52件、省政协委员提案1039件。2021年,我省还对5818个单位实施审计调查,促进财政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279.3亿元。 刚柔并济 提升行政执法水平 不久前,新乡县司法局举行全县首批行政执法监督员聘任仪式,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行政执法监督。这项工作也正在全省展开。 随意性大、执法不公等问题常被群众诟病。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行政执法监管,努力让群众在每项执法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抓住“刚性抓手”,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我省组织梳理1.1万余项执法事项,20余万名执法人员换发新执法证,执法资格管理进一步强化;在全国率先出台《河南省行政处罚文书格式范本(2021版)》等,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严格公正执法;修订《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制定《河南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监督方式向“重全过程动态监督、最大限度纠错”转变。 “2024年,我省将建成制度完善、机制健全、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抓住“柔性抓手”,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 早在2012年6月,我省就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探索建立多项柔性执法制度。推行行政指导,注重在监管和执法中以提醒、辅导等非强制方式有效实现行政目的;试行行政调解“三个融入”,探索行政调解告知引导制度,去年67个试点单位告知引导2283次,化解行政争议935件、民事纠纷11609件;探索行政相对人法律风险防控制度,从源头上化解行政相对人违法风险;探索行政指导融入行政处罚制度,并将其作为2022年爱民服务承诺事项;组织“微宣讲、走基层”活动,授课300余场、培训10万余人次……一项项创新举措让执法有力度又有“温度”。 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统计显示,全省行政执法群众满意度得分由2012年的80.03分上升到2021年的88.67分。 发挥政府职能 让群众获得感更足 10月8日,河南省政务服务中心人头攒动,“一站式”服务让前来办事的刘彬节省了不少时间。该服务中心投入试运行后,省直40个部门的23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陆续进驻。 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优化了营商环境,方便了群众办事。 2017年以来,我省取消行政许可事项25项,下放3项,公布2848项省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目录,赋予县(市)255项省辖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市县三级取消各类证明26795项,精简率达89.1%。160项省级证明事项、2016项市级证明事项、7769项县级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 我省着力构建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统一受理体系,截至目前,全省接入统一受理平台政务服务事项2285项,开设线下“全豫通办”窗口367个,首批8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通办,全省“零跑动”和不见面审批事项比例达93.56%。 我省不断发挥行政纠错机制作用,进一步便企利民。去年,全省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案件8340件,直接纠错率达16.9%,各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5508次,同比增长60.2%。 专家点评 □省司法厅依法行政指导处处长 陈晓伟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省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以“一平台、两抓手、一带动、一考核”为主体的“1211”机制。 近年来,省司法厅通过探索“互联网+督导”,建立了法治河南(法治政府)建设督导平台,将年度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纳入平台开展督导,推动任务有效落实;通过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两个抓手”,推动行政执法透明化、规范化;通过示范创建带动,积极培育法治政府建设先进典型;通过法治政府建设全面督察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和“方向标”作用,以考促干,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现稳步前行。 法治政府建设的全面推进,进一步优化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回应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未来,我省将聚焦四个方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二是全力推动常态化府院联动工作,建立省政府与省法院之间的常态化联络沟通协调机制,凝聚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强大合力。三是大力推动市县法治政府建设,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升依法履责能力水平,推动各项任务落实,提高法治政府建设质效。四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通过强化学习宣传、责任落实、年度部署、督导考核等,形成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强大合力,并实现工作从部署到落实、从督导到考核闭环管理,确保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亲历者说 □驻马店市司法局法制审核科副科长 张俊杰 法治政府建设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2012年,怀揣着对法治事业的憧憬与梦想,我进入司法部门工作。10年中,我见证了法治事业的快速发展,也见证了驻马店法治政府建设的铿锵脚步。特别是近几年,驻马店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发力,成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15年驻马店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围绕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我先后参与起草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推进“小切口”立法,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为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我们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先后提出创建无证明城市、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取消证明事项256项,实施告知承诺84项,最终实现“无证利民”,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2019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以来,驻马店市全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我有幸参与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依法简政放权,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服务,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完善管理、执法和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执法模式……驻马店创新建立“12345+法治+督查”模式,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通过一系列组合拳,驻马店跑出法治政府建设“加速度”。2020年被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也是全省唯一被命名的城市。良好的法治环境激发了更大的发展活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驻马店落子布局,不断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 □洛阳市司法局行政执法指导科科长 王为天 作为全省首批服务型行政执法授课骨干,我长期从事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洛阳市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的十年,洛阳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八年在全省依法行政考核中位列优秀,市政府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表彰为“河南省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2018至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二。2020年,洛阳市服务型行政执法被省委依法治省办命名为全省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2012年,我省将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抓手之一。长期的工作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行政执法机关和广大执法人员正在不断转变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优化执法效果。 如果把行政执法行为比作“产品”,那么不规范、不文明的执法行为就是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要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售后服务”对“产品”进行完善、修复。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就像是一个改良“产品”的过程,从根源上改进“产品”质量,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我有幸参与起草了全国首部服务型行政执法政府规章《洛阳市服务型行政执法实施办法》,将服务型行政执法理念和工作经验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探索出了具有洛阳特色的服务型行政执法模式。 今年是服务型行政执法推行十周年,能够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政府建设的亲历者,成为服务型行政执法的践行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我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幸。 打造百姓家门口的 截至目前 (上下滑动查看↓↓) 来源:河南日报 审核:陈秋澍 |